首页 > 地方动态 >

山东莱芜破解山区学生“候车无所”问题 369个“学生驿站”连成儿童“避风港”

2024-02-29来源:中国妇女报

初春的早上,天还有些黑,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岔河口村口的一间小屋却已经亮起了灯,屋内的空调送出温暖的风,几个孩子在屋里,一边读着书一边等着即将到来的校车。

莱芜三面环山,在过去,山区的孩子要上学,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能在路边等校车。如今,在孩子们的上学路上,已经有了一间间遮风避雨的温暖小屋。

近年来,莱芜区聚焦山区学生“候车无所”的问题,创新实施“学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聚集全城爱心力量,画好“为小”同心圆。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学生驿站369处,实现街镇全覆盖,连接200多辆校车,为近8000名乡村学生送去“福利”。

群众有需求,解题有“良方”

“以前我们就在路边等校车,冬天又冷又不安全。”莱芜区牛泉中心学校学生杨雨晴说,“现在在驿站里等车,有空调、热水,还有图书。”

孩子“候车无所”曾是山区家长、学生的一件揪心事。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孩子们候车难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莱芜区确定“全覆盖”建设“学生驿站”,并在高庄街道先行试点,最终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莱芜模式,实现全区覆盖。

在高庄街道,莱芜区多渠道筹资60余万元,建设了57处“学生驿站”。试运行期间,莱芜区不断深化完善驿站设计理念、外观样式、内部配备、功能延伸、建设运行等,驿站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随后,“学生驿站”便在莱芜区“全面开花”。

按照“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就近便利、按需配置”的原则,充分兼顾上下车安全、学生比例、覆盖范围、活动空间等因素,教育、交通、国土、规划、公安等部门联合组建摸排小组,最终确定312个优选点位,最大可能地实现调和众口、大家满意。

社会齐发力,爱心聚驿站

据介绍,在实施“学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莱芜区始终坚持以“政府+公益”模式,引导社会爱心力量主动参与。通过上门宣传、现场参观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学生驿站”。

去年冬天,莱芜街头巷尾涌动着一股暖流。为破解“学生驿站”建设资金难题,莱芜区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九羊集团率先捐款90万元,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普通群众、部门单位纷纷跟进。仅仅一个月,就收到312笔社会捐款,总计402万元,“学生驿站”建设资金不再是困扰众人的难题。

为保障专款专用,莱芜区专门设立“学生驿站”公益基金专项账户,由区慈善总会根据慈善法、基金管理条例进行全过程监管。媒体每天公开发布捐款明细、资金使用方向、物资采购配备情况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捐款单位、个人现场实地查看,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随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推动形成“爱出者爱返”的正向循环。

塑惠“莱”品牌,强城市文明

作为莱芜区惠“莱”驿站的一部分,“学生驿站”的建设,为莱芜区打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金字招牌——惠“莱”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希望通过高水平建设‘学生驿站’,让惠‘莱’品牌承载更丰富、功能更完善、名号更响亮。”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莱芜区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通过常态长效化运行好“学生驿站”,更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更好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

为保障“学生驿站”持续有效服务广大学生,莱芜区建立健全区委—街道(镇)—社区(村)—党(村民)小组—党员—群众“六级联动”治理体系,驿站驻地村党组织书记担当第一责任人,各村按照“一站一人”的原则设立乡村公益岗,履行管理员日常维护职责。同时,开展学生驿站“啄木鸟”行动,引导驿站捐建者、文明监督员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促进学生驿站运行更加规范、更加完善。

下一步,莱芜区将以“学生驿站”等一系列文明实践品牌创建为抓手,依托“学生驿站”开展“5个1分钟”项目(“1分钟宣讲、1分钟科普、1分钟新闻、1分钟保健、1分钟阅读”),助力全环境立德树人,把“学生驿站”打造成口口相传的地标驿站,并以“学生驿站”项目为“切口”,努力策划建设更多有价值可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更多文明实践品牌,更好解决群众身边难题。

责任编辑: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