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动态 > 地方 > 广西 >

壮乡绣娘把小小绣球抛进市场抛向世界

2023-10-30 02:38:11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越边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素有“中国绣球之乡”之称,除了作为定情信物和旅游手工艺品外,绣球已然是当地文化产业致富的“吉祥物”。近年来,靖西市大力发展绣球“庭院经济”,带动农村女性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绣球制作古老技艺,又在创新中编织出锦绣前程。

小绣球带动大就业

“绣球一般由12瓣组成,代表一年12个月,叶瓣每种颜色有不同的寓意,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绣娘王秀芬是“靖西绣球传承推广人”,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传统绣球工艺,振兴和发展靖西绣球产业,帮助边境妇女就业脱贫。

2009年,山东姑娘王秀芬初到靖西市,在旧州古镇景区游玩时与绣球结下缘分,留了下来。为了让外界了解靖西绣球,她开了一家网店,一边在网上接单,一边走家串户收绣球,挨家挨户向绣娘阿婆讨教绣球制作技艺。随着网店订单的不断增加,5年后,王秀芬注册了全国唯一一个以绣球为主业的公司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专注绣球的生产制作、创新设计和销售。

“工艺品属性的绣球继续保持原有非遗制作技艺,往精美化、工艺化方向发展;商品属性的绣球用先进设备生产,实用为上,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绣球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王秀芬敏锐地细分市场。

此外,王秀芬还打造定制绣球,把壮族文化、特色中草药等元素融入绣球制作中,让古老的绣球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在电商的带动下,绣球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甚至远销东南亚、美日韩等地。2021年,公司销售额更是占到了广西绣球销售的70%。

吃水不忘挖井人,创业成功的王秀芬没有忘记壮乡的妇女姐妹。近年来,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手把手给当地绣娘们讲解制作要领。迄今已举办绣球技艺培训2000多场,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其间,王秀芬带动各村屯绣娘480多人利用农闲时期制作绣球,灵活就业。

近年来,靖西市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庭院经济”模式发展绣球产业。企业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加工半成品,由村集体免费分发给农户完成“刺绣”和“缝合”工序,统一回收再销售的“三统一分”发展模式,形成“企村户”同向发力的庭院绣球发展态势,让绣娘提高了生产效率。2023年,全市绣球企业辐射带动2000多人就业。

小绣球让世界了解靖西

“靖西绣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手工艺品,积淀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秋国庆长假,在靖西市甘霖大宅非遗展示馆内,导游向游客娓娓道来。展示馆二楼,壮族绣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黄肖琴正坐在小凳上挑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左手挑着一根线,右手拿着另一根线快速穿引。黄肖琴自幼酷爱刺绣且不断创新,在传统12瓣绣球的基础上,设计出了30瓣的精致绣球,并在平绣绣球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堆绣绣球。80岁的黄肖琴有个心愿,“希望有人能把绣球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老人的心愿正在变为现实。随着广西不断加强对绣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绣球+文化”“绣球+体育”“绣球+旅游”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绣球文化的活力。从钥匙扣、汽车挂饰到商务礼仪装饰,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各大国际会议、舞台,处处都能见到靖西绣球的身影,绣球正成为传递情感的纽带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

目前,靖西市年产绣球50多万个,产值近千万元。凭着一双双巧手,壮乡绣娘不仅传承绣球技艺,也把小小绣球抛进了市场、抛向了世界,在边陲小城绣出乡村振兴绚丽画卷。(高峰 黄昕洋)

责任编辑: 陈洁